1. 首页
  2. 穿越历史
  3.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
  4.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460节

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460节(2/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而三房以殉国的玉琦堂哥,只由我们将他的遗从梁州带回,以后为他在祖茔立一个衣冠冢。抗战胜利的前两年,玉琦堂哥驾着飞机跟敌人同归于尽,梁州团结大学和国航校都办追悼会,杜、杨二族人对着玉琦堂哥的假棺,每个人都洒了斑斑的泪,表达了对东洋侵者的切齿痛恨,他永远是我们杜、杨两家人的骄傲。

易先生与陆先生避世两年,当我幼兄涣贤与易先生侄孙女佩华结婚,二先生才携保堂、福妮回城。

易先生曾对我们侄辈言及,她计划发掘中华文化中的分,先借其来滋养中国青年的智慧;她还有一些古诗文的翻译计划,还计划一本《中国文艺名品索引》,叵耐梁州后终年教务、庶务缠,这些学术计划几乎都搁置来。易先生自言而今宜先修,继而潜心治学。陆先生亦言少年其实不庶务,曾对诗词、音乐极富,现正可却步才可钻研这一兴趣。

易先生一家之风亮节,几乎舍阖家之财而行善济世保民,非是贪如虎狼、浊如粪秽者可比,岂容宵小之辈诬言毁谤?

杜佩华自述:

了。

易、陆二位先生携儿带女,在龙山与世隔绝的仙境幽居,平日里与众士坐谈辩论,开门即是巍峨壮丽的放青山,推窗又是秀丽绝俗的翡翠海,时游滨海山川,而民俗腹地。

二位先生飘然离开梁团大后,携儿女隐居于梁州风景如画的龙山治学。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易先生才以涉此事,请谢女士、吴女士引荐才俊,而佩华清自重、向,不惯与擅的世家际,反倒我幼兄涣贤那时忧国忧己,持重敛了不少,又喜佩华理智韧、世圆,后来他们的事就到渠成了。

佩华家中母亲不省事,一心想拿佩华去攀附贵,指望能保他家一生无忧。而佩华外柔刚、心地善良,夹在母亲与主见中颇痛苦,还是易先生侄孙玉瑚相求。

此后先生又对我们叹生民多艰,她随后又捐十万书画例,同谢如松女士义赈会与方清平先生慈济会一,为突遭变故的劳动者提供急救济,不致令尚能温饱的劳动人家,因突发变故全家人衣难继,既而误歧途变成盗贼梁,抑或被迫沦为乞丐或娼

抗战胜利之后,我兄玉琏随银行先行北迁。大房堂兄玉珪、玉瑛跟我二哥玉瑚,率领近一百号的杜家男女老少,跟杨家一众辈踏上漫漫回乡路。

当年梁团大为培养学生自力,宿舍和堂都是学生自治的。我们女学生虽不到堂采购,我兄涣贤却常常采购,因此我也知堂的人事。堂工人每天从凌晨夜,一个人着两三个人的劳力,一个月只拿十块钱的薪,但在工一日三餐有着落,多少穷苦人削尖脑袋也要来。

除了大队人跟行李家当,还有杨、杜两家在南迁间丧的人的棺木,包括杜家辈分最的太爷和杨家太姑

谢公馆当日携带南的家业,实已在各方事业中消耗罄尽,又如何有旁人污蔑的借募款慈善成就富可敌国?

龙山有一民族文化书院在,其间多有易先生、陆先生的旧——曾在江州行工读实验学校的以麟先生,他西南后曾在蜀地继续工读实验,而后恶见时局即更遁山林治学。还有在国学从名师的社会学家佘忠达,佘先生这时在龙山行田野调查,研究少数民族的婚姻、语言等。亦有同样厌恶梁团大□□的文史教授吴寿鹃。

易、陆二先生初时为天奔走,为时局焦心,偶得时机可供其修、潜心治学,却被狼心狗肺之辈诬指背弃国民,着实可鄙可耻。

涣贤那帮男学生知惨况,帮忙给他们凑钱去治伤,可是温三冬的工作被人了,他后续养伤和以后养家还是难题。易先生获悉后便到赈济会给他申请了失业救济。

————

易先生一家亦非沽名钓誉、邀买名声,他们一家确凿为贫苦百姓了不少实事。他们一家从来怜贫惜弱,资助贫困不惜财力。别事不言,只言我本人亲力亲见之事。

宜椿堂夫妇照顾我的三婶,三婶常说是三叔的报

一个叫温三冬的堂工人,因天天工太拼命睛熬虚了,一天夜里工回家不慎跌到坑里,摔断了要失去工作还要举债看病,他怕拖累家人,夜里悄悄爬到河边上要自杀……

……凡我与同学亲历亲见之事,何止这一二三四件呢?不言社会上,只校得易先生夫妇质资助、神指导者,又何止外文、中文、艺术三系?易先生夫妇德艺双馨、智才兼备,凡得与其际一二者莫不如沐风。岂是“沽名钓誉,邀买人心可以诬指”?
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